首页

中国足踩馆品丝论足女女

时间:2025-05-28 20:38:33 作者: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全球文化贸易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性特征 浏览量:82012

  中新网3月21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21日消息,为反映水土流失状况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2.76万km2,较2022年减少2.58万km2,减幅0.97%,减少量和减幅较上年度有所扩大,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比由2022年的18.74%下降到18.43%,水土保持率由72.26%提高到72.56%。与2011年相比,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超过十分之一。监测结果充分表明,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连续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水土保持率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向好。

  2023年,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全面提速增效,开启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各省水土保持率持续提升。大江大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及重点关注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

  从类型上看,我国水力侵蚀面积107.14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55.62万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77%、59.23%。水力侵蚀面积减少1.92万km2,减幅1.76%,风力侵蚀面积减少0.66万km2,减幅0.42%。水力侵蚀减少面积和减幅均高于风力侵蚀。

  从总体格局看,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西部地区减少量大,中部和东部减幅大。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2022年减少1.71万km2,减幅0.77%。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0.54万km2,减幅1.90%。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0.33万km2,减幅2.44%。

  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减幅最高,为4.48%,是全国平均减幅的4.6倍。京津冀地区减幅为2.29%;长江经济带减幅为1.79%;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4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40%,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减幅达到1.86%。

  从重点关注区域看,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2年减幅分别为1.28%、1.73%、2.03%。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减幅为2.00%、2.18%。以风力侵蚀为主的三北地区减幅为0.75%。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分别为0.54%和0.31%。

  从大江大河流域看,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流域(片)及东南诸河、西南诸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112.62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93.10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52万km2。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减幅为1.64%,各流域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主要江河流域贡献了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总减少面积的72.54%、全国水力侵蚀总减少面积的89.76%、全国强烈及以上水力侵蚀总减少面积的85.43%。

  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看,40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幅为0.92%,其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减幅达1.70%,是全国平均减幅的1.75倍,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减幅为0.56%。

  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看,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面积的27.56%,较2022年减少0.75万km2,减幅0.71%。其中,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减幅最高,为2.05%。

  同时,水利部坚持将人为水土流失作为监管重点,全面强化源头严控、过程严管,组织开展全覆盖、常态化的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构建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严格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2023年全国人为水土流失发生率和侵蚀强度持续下降,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降至47.79%,较2019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由2019年的31.52%下降到16.97%。

  近年来,水利部重点聚焦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干涸问题,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对乌梁素海、塔里木河、居延海、永定河等生态脆弱河湖复苏后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改善情况进行了重点监测。结果显示,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影响评价区湖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与生态补水前(2004年)相比,2023年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355km2范围内,水域面积从308.94km2增加到337.18km2,增加了28.24km2,增幅9.14%。湖周水土流失面积由28.72km2减少到4.02km2,减少24.70km2。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影响评价区生态逐步向好,生态输水效益显现。与生态输水前(1998年)相比,2023年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3.02万km2范围内,水域面积增加431.73km2,增幅29.46%;植被面积增加0.47万km2,增幅38.10%;沙地面积减少0.52万km2,减幅43.22%。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0.62万km2,减幅38.81%。居延海生态调水影响评价区生态环境稳步好转,干涸湖泊重现生机。与生态调水前(1999年)相比,2023年居延海生态调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0.47万km2范围内,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积增加了约2.5倍;中覆盖度及以上林草地面积增加312.26km2,植被恢复成效明显。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54.54km2,减幅10.80%,高强度侵蚀面积减幅明显,其中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减幅达92.04%、99.68%。永定河生态补水影响评价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提升。通过2023年3—6月汛前影像与2018年生态补水前影像对比分析,永定河生态补水影响监测评价区域约0.17万km2,增幅7.97%;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4.35km2,减幅达51.89%。

  下一步,水利部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巩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加快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东北黑土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流域为单元,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巩固扩大河湖复苏成果,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依法监管,全面履行法定监管职责,落实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和执法联动,建立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的机制,严格防控人为水土流失。坚持两手发力,完善政策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全面强化水土保持规划、监测、科技等基础支撑,提升新时代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刘湃】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交会今天热度不减 企业洽谈合作不断深入

7月20日20时许,杨某(女)陪同其女儿在梁平区双桂街道正龙社区金桂路游乐场玩耍,熊某萍(女)陪同两小孩(外孙及一朋友的女儿)也在此玩耍。排队等候体验游乐项目时,杨某与熊某萍发生争执、抓扯。随后,熊某萍将情况告知其女儿高某希,高某希与其一同吃饭的谭某(男,高某希之夫)、高某(男)、邓某言(女,高某之妻)、周某(男)等5人随即一同前往事发地,殴打杨某和上前劝阻的陈某川(男),造成杨某头部软组织损伤、口腔黏膜破损,陈某川头部软组织损伤、面部挫伤。

因不满薪资 台湾近五成职场新人已换工作

船舶实现绿色化转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应用液化天然气、甲醇、液氨等绿色新燃料作为船舶动力。另一种是通过优化船舶动力装置,增加脱硫系统等新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习近平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和飞虎队老兵

相较于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在画面、叙事等方面更适合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单机游戏市场仍然不够成熟,短期内,《黑神话:悟空》在高开发成本、多方通力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难以复制。

护航老字号发展赋能文化传承 天津法院发布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杨伟斌也提出,目前,L2级智能驾驶技术已实现上车,但L3级技术还存在争议,包括系统不能应对时需要驾驶员接管,衔接上存在安全隐患。而L4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在拥挤、施工、两轮车较多等路况下还有挑战,还需要百万甚至千万公里验证。

中国或支持特斯拉测试“无人驾驶出租”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按照《十七条协议》的规定,进藏部队和干部紧密团结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通过开办学校、促进教育、建立团体、举办活动、加强宣传等方式,积极推进各种文化事业。从1951年3月创办昌都小学,到1956年9月成立拉萨中学,再到1958年9月建成西藏公学,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截至1957年,西藏全区有公办小学98所,在校生6360人;公办中学1所,在校生700人。与此同时,新西藏的文化事业也全面起步。1953年10月1日,拉萨有线广播站正式成立。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藏、汉两种文版创刊……民智已开,大众觉醒,改革成为西藏广大民众最迫切的愿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